山东化工园区整改进入“倒计时”,问题多,现状杂。进入化工园区的“路”并不平坦!
1783    2020-05-20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山东各个化工园区骤然忙了起来,“整改”“搬迁”成了当地政府和企业讨论最多的主题词。菏泽、聊城、德州、临沂等地纷纷召开誓师或动员会议,要求各单位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6月30日如期完成化工园区内村庄等敏感点搬迁任务。山东是连续28年全国第一的化工大省,化工产业在各地都具有重要地位,不少企业是当地的产业支撑和财源支柱,因此当地政府对化工园区也看得很重。近年来持续不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及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随着各地产业布局优化和化工园区规划调整,大批化工生产企业已经或者即将搬迁、转产和关闭退出。之所以如此重视园区整改,是因为山东省要求对化工园区常态化、智能化监管,每3年对化工园区进行复审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办理除安全隐患整治和环境污染治理项目以外的新建、扩建项目相关手续。此外,该省明确85个园区名额不变,如有新申请者将实行“增一减一”的办法。如果因为整改未完成通不过复审,那么该园区将被取消资格,按照规定也就不能再新增化工企业、新建化工项目。过去两年,山东省分四批公布了75家化工园区和10家专业化工园区。但在认定过程中,也发现园区运行机制和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譬如,有些化工园区规划快、建设周期短,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管理措施和制度不健全,造成园区难以正常生产,安全环保不达标,相关防范体系难以形成;部分园区路网、电力、通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安全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规划不科学、有缺项;有的园区内装置安全间距不够,存有村居和各类设施,没有封闭管理,需要搬迁和整改。2017年10月印发的《山东省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园区内企业生产、储存装置与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等敏感点的距离要符合安全、卫生防护等有关要求,认定的化工园区内的村庄、学校等要在2020年6月30日之前搬迁完毕。2019年3月,山东省化工专项办曾赴12市督查前三批化工园区整改进度,要求当地政府对照园区认定发现问题清单,落实整改责任和人员,实行对账销号,确保2020年6月底前全面整改达标;加强园区废水、废气处理设施和危废暂存设施建设,确保2020年6月底前达到有关环境标准要求。2019年3月,山东省化工专项办曾赴12市督查前三批化工园区整改进度,要求当地政府对照园区认定发现问题清单,落实整改责任和人员,实行对账销号,确保2020年6月底前全面整改达标;加强园区废水、废气处理设施和危废暂存设施建设,确保2020年6月底前达到有关环境标准要求。近年来,山东省化工园区发展数量持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全省共有各类园区452个,其中,属商务部门认定的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152个,属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区21个,市县认定的园区279个。山东化工园区现状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山东省化工园区主要是各市县自己认定的园区,化工园区数量较多。经初步摸底,现有化工园区(集中区)239个,其中淄博市化工园区(集中区)数量最多,达到22个,青岛市最少,仅有3个。各市当前拟规划保留化工园区128个。通过摸底排查,全省共有化工生产企业9505家。目前在拟规划保留的128个化工园区中化工生产企业1645家,占全省所有化工生产企业的17%。经过多年发展,结合各市化工产业现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化工园区,基本涵盖了化工行业所有类别。经过多年的培育、引导,山东省化工园区发展的形式多样。据统计,山东省共有230家企业、296个村庄、50所学校及乡镇卫生院等单位由于所处化工园区内或者离园区内企业较近,安全距离不够,需要整体搬迁。虽然山东省化工园区数量快速增长,各种门类较齐全,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化工行业的比重较大,但是也面临着布局分散、入园率较低、园区配套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等突出问题。部分市化工园区布点数量过多,有的地方相隔几十公里范围内就布局若干个化工园区,导致部分地区园区分布出现"小而散"的问题,园区之间产业规划也十分雷同,无法形成差异化发展。初步统计全省共有化工园区239个,平均每个市化工园区超过14个。由于缺乏化工园区总体布局规划,化工园区和集中区设立随意,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偏低。有些化工园区中交叉“插花”的社区、村居、学校,安全风险十分突出。初步统计,当前各市拟保留的化工园区内有化工生产企业1645家,仅占全部化工生产企业的17%,此外,有近2000家化工生产企业分散在其他产业的园区,风险隐患较多。下一步,各市按照要求进一步清理整顿园区后,真正进入化工园区的化工生产企业估计不到二成。目前省内化工园区仍以集中区为主,像齐鲁化工园、东营港化工产业园和金乡化工产业园有高起点规划、公共管廊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的园区较少,特色化工园区如东岳氟硅产业园,烟台万华工业园等较少。很多园区发展缺乏专业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园区环境影响评价等,园区内管廊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废弃物处置、应急平台建设、园区智能化等整体配套设施不完备,管理方式比较粗放,信息化水平较低。